新華社貴陽5月27日電(記者李驚亞、周宣妮)侗族服飾技藝非遺傳承人楊成蘭身著一襲藍衣,靜靜地坐在吊腳樓窗欞邊,腦海中的侗族傳說和圖騰,在布料上變幻成各種藍白相間的圖案。
“希望靠山而居的人們能靠山吃山,過上好日子。”楊成蘭說。她為自己的工作室起名為“倚山人”,因為這是她對鄉(xiāng)村生活的最美好期待。
離開廣東,穿過廣西,入貴州,高鐵列車鉆過一個連一個的山洞,最終抵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。2014年底,貴廣高鐵正式開通,多民族聚居的小城榕江也得以搭上現(xiàn)代化“快車”,與更廣闊的世界聯(lián)通。
(相關資料圖)
楊成蘭的家鄉(xiāng)豐登村,是一個位于榕江綠水青山間的古老侗寨。在她的記憶里,村里人祖祖輩輩種植棉花和板藍根,紡紗、織布、打靛、染衣,以“藍”打底,再以蠟染、刺繡等工藝添制花鳥魚蟲等圖案,裝點著平日生活。
楊成蘭在“豬圈工作室”里染布。(受訪者供圖)
楊成蘭是寨子里走出來的第一個女大學生,畢業(yè)后在貴陽市一所高校當音樂教師。
2016年,她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。由于沒有場地,楊成蘭便在村里租了一個25平方米的豬圈,自己將糞坑回填,搭上簡易板,改造成“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”。她翻出塵封多年的織布機,在吊腳樓邊撒下板藍根種子,從早到晚住在工作室里,織布機、染缸、蠟刀成了她的新伙伴。
“當時我的工作室旁邊是鄰居家的豬圈,我記得最開始有兩頭豬,后來有一頭,這種狀態(tài)大概持續(xù)了三年多。”楊成蘭說。
2017年,楊成蘭開車去隔壁從江縣尋找織娘。晚上七八點,遇到道路塌方,楊成蘭被困在半山上,直到第二天早上十點多,老百姓上山干活才發(fā)現(xiàn)她。
“那是創(chuàng)業(yè)比較艱難的時刻吧,困在山上的時候,沒有水和干糧,也沒有信號,沒法和家人聯(lián)系,心里很焦急,想的是活著就好?!睏畛商m說。
由她純手工生產(chǎn)的棉布,柔軟、透氣、吸潮,她設計的蠟染包、服裝、鞋子等產(chǎn)品富有時尚感,逐漸打開了消費市場。
2019年,楊成蘭終于搬出“豬圈工作室”。如今,她的工作室共有9棟房子,分為染坊、手作房、展廳、織布間、體驗空間等,加上她流轉自種的板藍根基地,共計占地10畝。她與100多戶農(nóng)民簽訂協(xié)議,對500畝板藍根保底收購,帶動榕江及周邊縣400多名繡娘制作蠟染、刺繡。
這是楊成蘭在工作室樓上開辦的民宿。新華社記者 李驚亞 攝
7年來,手藝人楊成蘭倚山紡紗,以蠟為筆點繪花紋,用藍靛浸染出一方方藍白相間的侗族土布。除了用板藍根染出藍色,她還嘗試用柿子染出棕色,艾草染出灰棕色,藏紅花染出粉紅,梔子染出黃色……五顏六色的布匹晾曬在自家院壩和屋頂上,遠遠望去,宛若山間繁繁點點的小花。
如今,到黔東南赴一場“尋藍之旅”成為親子研學的熱門之選,越來越多游客來到榕江學習種棉、采藍、紡紗、織布、染布,學做侗族特色小吃。今年以來,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03萬人次,實現(xiàn)旅游總收入11.68億元。
“我提供幾個檔次的研學產(chǎn)品,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,可以體驗的東西很多,很受歡迎?!睏畛商m說。
2022年,“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”被列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遺傳習中心。今年開年后,工作室?guī)缀趺刻於紓鞒觥岸6.敭敗甭?,十幾名工匠加班加點,修建民宿。
“預計今年暑期建成開放,屆時研學接待能力將從目前7間房增加到20多間?!睏畛商m說。